“让他换吧。”女患者轻声劝说。看着虚弱的妻子,丈夫不再。王继坤赶紧上前,换药、包扎,一气呵成。
这个妻子眼中的“大男人”,对这份职业有过疑惑、彷徨,但最终选择了坚守。凭借细致、规范的护理服务,他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患者认可,也赢得了职业。
更令他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男出现在护理岗位。截至2019年5月,省共有注册男5947名,占全省总数的4.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这背后,有择业观念的转变,也有护理行业对人才的渴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和完善中国特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防止和纠正,营造公平就业制度。
毕业后,王继坤进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为该院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男,并逐步成长为长
1999年,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第一次招录男生。此前,招生简章中明确标注“仅限女生”。王继坤入学后发现,近百人的专业只有8个男生。“原本有16个,可还没开学,就有8人放弃了。”
王继坤了下来。毕业后,他进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为该院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男。
“那时候大家都以异样的目光看我。打针输液的时候,不仅女性患者会介意,连男性患者也不习惯。在人们印象中,就应该是带着甜蜜笑容的女性,而不是像我这样的‘糙爷们’。”王继坤笑言,“刚入职那阵,生怕扎针扎不进去,心里就像压了块大石头似的。”
“一腔热血上来,一盆冷水下去”,是不少男刚从业时的共同感受。这盆冷水不仅来自患者,也来自至亲。
张仁川和王继坤毕业于同一所学校,就职于同一家医院。虽说比王继坤晚了7年入行,但男的辛酸滋味,他也品尝了不少。
一次是2006年,18岁的他在高考志愿表上填写了护理专业。当时,父亲气得“差点背过气去”。父子俩争得脸红脖子粗,张仁川就是不。最后,父亲撂下一句话,“毕了业不许干这个,趁早转行!”
彼时,能留在大医院拿稳定工资,在眼里是很有面子的事,张仁川的母亲乐得合不拢嘴。看着俩开心的样子,虽说父亲依然没有笑脸,但张仁川却感觉他的态度有所松动。
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的男王平(化名),虽未遇到父母,却在组建新家庭时有了麻烦。
“差不多吧,就是在ICU,重症医学那个科室……”王平的岳母和老姐妹们聊天时,最怕人刨根问底。
聊起儿女工作,顶多就说到在哪个单位。若是人家追问岗位,她会想办法应付过去,绝不会说出“男”三个字。
当年,一听说学护理专业的女儿交了同班同学当男朋友,她就急出了一头汗。“你自己就是,再找个天天夜班,谁来顾家?”磨破了嘴皮子,也没影响女儿女婿“如胶似漆”,最后只好接受。
患者家属不能进重症监护室,要24小时值班、无间隙陪护,作为“稀缺工种”的王平更是忙得团团转。这边要翻身,那边要调整仪器,他像旋转的陀螺一样停不下来,记者等了半天,好不容易和他聊上几句。
“我和爱人平时工作都非常忙,很感谢岳母帮忙带孩子。老人对我职业的纠结,我能理解。”王平坦言。
的各种尴尬,来自家人的不解,是男必须迈过的坎儿。不仅如此,几乎在每个医院,男都属于小众群体,工作中很难寻找到共鸣。
2015年,经过各方努力,哈医大一附院牵头成立省护理学会男工作委员会,将全省12个地级市、1个地区、67个县(市)的男紧密联系起来。
“在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急诊室、科等体力要求较高的科室,男身上有很多天然优势和加分项”
因为不堪病痛,病人想要拔下身上的引流管。一旦拔掉,他将面临生命。患者是男性,即使卧病在床,力气依然不小。王平闻声快步赶来,用尽全力才勉强约束住病人,然后快速拿起一个枕头,将病人的手和引流管隔开。直到注射完镇定药,病人逐渐平静,王平才喘了口气。
一转身,正瞧见两位女帮旁边病床的患者翻身。这名患者体重达300多斤,两个人尝试了几次都没成功。王平赶忙相助,三人合力,才帮患者成功翻身。
回到自己负责的病床前,王平抓紧给一位高位截瘫患者吸痰。“正常吸痰需要脱离呼吸机,但他必须带着呼吸机操作,因为一旦脱离就会导致心脏骤停。”
在哈医大一附院ICU病房,每名都要直接负责至少3名患者,而病重的患者通常会分配给男照看。一些患者因病痛而出现上的不稳定症状,情绪激烈的甚至会。
“面对这种情形,首先要做的就是约束好患者,不让他动仪器,不让他下床,之后再遵医嘱用镇定药。这个过程中,男的体力优势就会显露出来。”王平说。
不久前,王平收到了刚出院患者送来的锦旗。ICU里的患者大多意识不,记忆力不佳。但是,这位患者康复后专程来到医院致谢,一眼就认出当初照顾他的王平。
“其实不用送锦旗,有的患者转出去的时候还不能开口说话,却会给我竖一个大拇指。那一刻,我就很知足、很开心了。”王平疲惫的脸上泛出了笑容。
“在我们医院,大部分男都干得很好,各个科室都抢着要。”哈医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长王磊说,心肺复苏、按压这些工作需要力量作支撑。科室有许多精密仪器需要调试,男更善于逻辑思维。“他们精力充沛、耐力持久,遇到紧急情况时往往更为沉着冷静,判断力强,且更富创造力。”
“女患者不愿意被男检查,同理,很多男性患者也不太愿意被女检查。尤其是一些上了岁数的比较保守的男性患者,在有的项目检查时不让女上前操作,这时候派一位男过去就能缓解尴尬。”王磊说,从实际情况来看,男也很少有患者所担心的不细心的问题。
省护理学会男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求进,也是一位从业多年的男。“在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急诊室、科等体力要求较高的科室,男身上有很多天然优势和加分项。”
“不少患者及家属不愿接受男,但我一次次鼓起勇气、毛遂自荐。有一次我听见一位之前过我的患者对另一个患者说,‘那个男,扎针又准又快,可以找他试试。’当时的成就感至今难忘。”王继坤说,这叫苦尽甘来。
2019年7月,省护理学会男工作委员会开展了一项执业现状调查,有891名注册男完成了线上答卷。其中,对自己职业的认可度达90%以上。
对于这个结果,张仁川表示可信度很高。“难是难,可甜头也是有的。物以稀为贵嘛,如果我不是男,我不知道现在生活会怎样,可以说是这个行业成就了我。”
周边的人对男什么时候有了观念转变,张仁川也说不清。不过,有一次过年回山东老家探亲,他突然发现自己成了“村里的骄傲”。这些年,张仁川在工作中日益,考取了研究生。一个农村孩子,凭自己的本事在大城市站稳脚跟,自然被村里人视为榜样。
父亲的态度也逐渐从反对转为接受,甚至有了赞许之意。更令张仁川欣慰的是,老家的一位堂弟和两位表妹,都报考了护理专业,其中两人已经护理工作岗位。
王继坤的坚守,也缘于对行业未来的信心。被调剂至护理专业的他,本就没想当。不承想,2003年毕业时参加招聘会,不少医院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待遇不错。王继坤突然发现,这个行业有成长空间,“只是当时并没有完全看清楚,还需要时间去验证。”
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护理部主任梅说,近几年,医院在核定用人计划时,会明确标注需要一定比例的男生。“目前共有32名男,主要分布在血透、手术、急诊等特殊科室。”
在“隔壁”的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8位男很受同事欢迎,谁要是能和他们排到一个班,都要开心好一阵。
“我们对科里面为数不多的男都很珍惜。”中医药大学二附院护理部副主任刘佳的话,说出了很多女的,“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护理工作也是一样。而且进行中医针灸、康复调理的话,男生比女生更具优势。”近期,医院已将男列入招聘计划。
“可以考虑口腔修复护理专业,我们这里的很多毕业生月薪都在万元以上。”听完学校就业办主任朱冰的介绍,有家长当即决定给孩子报名。
这些年,随着男生数量和比例增加,朱冰轻松了很多。2018级护理专业的600多名学生中,200多名是男生。就业时,男生很吃香,医院争着要。一些成绩中等以上的男生,手里都能攥着五六份聘用通知。
中医药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张荣兴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1999年护理专业第一次招收男生,88人中只有8名男生;2018年招收136名学生,男生达到37人。20年来,男生比例从不到10%,上升为将近30%。
“现在医学生就算读到博士,也未必能留在三甲医院工作,而护理专业只需要本科学历就有留在大医院的机会。如果是男生,留在大医院的几率就更大。”张荣兴说,无论是留在大医院工作,还是到私人诊所工作,男在收入方面普遍较高。“良好的就业前景就像一剂良药,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
22岁的吴嘉钧,2019年毕业后进入哈医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成为一名。“我选择了喜欢的职业,并且每天都在进步。年轻人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
“这就是我自己的选择。西医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也不被认可,后来人们才逐渐接受。男也是一样,我相信人们迟早会习惯。”18岁的郭兆赫身材高大、阳光帅在线测字打分气,目前正在医药卫生学校临床护理专业读二年级。
这些90后、00后们,并没有经历过太多王继坤们的磨砺,优秀的先行者们已经为他们闯出了一片属于男的空间。
“当前,全国护理行业仍存在较大缺口,男为护理事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中华护理学会男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尊柱说,男的比例较高,“说明这里有适合男成长的土壤,也为整个护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
对于一个职业而言,的前景是吸引人才的关键所在。男的发展空间,则影响这个群体能否不断壮大。中医药大学心理学专业副教授于钦明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有缓冲期、适应期,经历了与传统观念发生冲突的过程之后,新事物就会更加成熟壮大。而能否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径,避免后劲不足,是当下的重点和难题。”
对于男的培养,专业院校和医疗机构也在积极尝试。中医药大学为男提供进入学校护理科研室的机会,目前已有4人在从事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为鼓励多元发展,走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径,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成立了中医调理护理门诊,由负责出诊。
在医药卫生学校,除了传统护理专业,学生还可以选择报考涉外护理、口腔护理、中医康复等特色护理专业,成为专业型人才。“不仅有专业课,还有钢琴、绘画等提升整体素质的课程,并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明创造意识。”朱冰说,“护理工作并非简单的体力劳动,一些病房里的护理技术发明会直接助推医疗事业进步。”
在王继坤所属的心血管病科,一些患者患有严重冠心病,得常年往医院跑,胡明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最爱找王继坤扎针,因为每次输液不仅能“一步到位”完成,还能享受中药湿敷、缓解疼痛的细心服务。
这是王继坤多年探索研究的。日常工作中,他发现不少患者每次住院至少要10天、每天至少要打一次针。这种情况下,必须时刻观察血管壁的情况,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湿敷,以血管不受损害,还能预防出现静脉炎等问题。
“患者的血管就像是生命线,如何好大有文章可做。”根据自己的工作,王继坤总结经验写成论文,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现在,他还被赋予重任,承担起了相关的教学工作。
2019年7月,第二届北方四省区男职业发展论坛暨省第四届男职业发展论坛在哈医大一附院举办,400多名男齐聚。与以往不同的,不仅是参加人员数量的增加,而且还有男们发言交流时流露出的自信。
“专业过硬,是男发展的基石。如果说前几年更多人在考虑做不做,现在则要考虑怎么做好。”在李尊柱看来,通过树立榜样、搭建平台,可以让年轻的男少走弯,走适合自己的,并吸引更多人加入。
这几年,王继坤能明显地感觉到整体社会的变化,但他还有更多的,希望最终能够实现“无差别护理”。“当人们再提到这个职业时,不会去刻意区分男和女,就如同不会区分男医生和女医生。”(记者 吴齐强 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