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公告
  •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特色美食
  • 田霏宇:我的十年中国美食展(091119?费城美食
  •   从山寨版到土八

      “西兰花炒牛肉、甜酸肉,还有听上去特有文化的酢酱鸡。”田霏宇操着一口京片子,从记忆深处拉出了一张美国任何一个中餐馆都会有的菜单。十多年前,那个还只叫做PhilipTirani的美国小伙,正是从对中餐的热爱萌发了对中国的好感,毅然报考了人视为畏途的汉学专业。“可等我来了才发现,敢情之前在美国被忽悠了,吃的中餐都是山寨版。”

      而和中餐真正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那是1999年暑假,一位酷似肯德基爷爷的汉学家,带着我们十五个吵吵闹闹的杜克大学东亚学系的大三学生,在首师大一条陋巷里的小馆里。吃的什么已经忘了,就记着特别,一大块冷豆腐随着转盘的旋转“哔哔哔”地颤动,我被吓得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

      后来赶巧时值五十周年,毛家菜在遍地开花,“比赛吃辣”的经历让他意犹未尽,“当时就觉得还得回来”,两年后,作为汉学研究生又回园报到。“菜上来就吃了,没觉得自己吃的是中国菜,就是菜而已。对食物有这种感觉时,你会觉得自己就可以在这里生活下去了。”

      当时“9·11”创伤未平,正值万事不确定年纪的田霏宇,在中国有了归属感。随着时间推移,无论是在深圳对此前“压根不敢想”的蛇大餐盛情难却,还是在南京的准岳父母家里尝试不知如何下嘴的醉泥螺,都能在谈笑间杀其个。

      哥吃的是中国哲学

      田霏宇的记忆充满感性十足的光影:冬季干冷的,没有什么能敌得过涮羊肉的魅力;从的懒觉中醒来,名都的点心让人一整天焕发;香辣利口的川湘菜是出国回京后雷打不动的第一顿;至于到上海,蟹粉狮子头的鲜香肥美更是于无形中;而最温暖贴心的?当然还是女友亲自烹饪出品的淮扬菜。

      如今被哥们称“丫现在就一胡同串子”的田霏宇,从京城各大五星级饭店,到胡同里的“狗食馆儿”都吃遍了。“但有一点,对于中餐的冷热荤素搭配等,我还是不成。关系到预测和判断的能力,还有视觉记忆力的考量,你们中国人点菜真有学问。”不过比起初来乍到时的毫无头绪,现在的田霏宇至少已懂得鸡鸭鱼牛羊肉分开来各点一份,“大部分外国人吃中餐没问题,但点菜都会超级头疼。”

      在田霏宇看来,在中国不光点菜是学问,餐桌哲学更了不起。而对此,他早已深谙至髓了。“我现在回去看到朋友还按美国大学的习惯AA付款,甚至精确到个位,非常受不了。在中国,收入再低都不会这样。我在自家胡同口,经常看到保安们买冰棍,今天你买明天我买,这里面的哲学很值得欣赏。这代表着一种的友谊,代表着今天坐在一起的这桌人还会重聚,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意大利菜的乡愁

      “说句实在话,我也想家啊!最想念奶奶做的意大利菜。”虽然爷爷辈就在定居了,但从Tirani这个姓氏却不难看出田霏宇的意大利裔血统。“西餐和红酒一样,西班牙及其他一些国家也有不错的单品,但主要的较量还是在于意法两大派系之间。”田霏宇觉得意大利菜胜在对材料的处理原始且自然,食材会自己跳出来说话;而法国菜则讲究精致细腻,再小的东西都会做得很用心。“不过老实说,在我们意裔看来,法餐有点装,像我现在去布鲁宫偶尔奢侈一下也不错,但像我父母这样的老人到现在都不会喜欢吃。”

      田霏宇还真不是盲目排外,“法餐和那个国家的人一样透着高傲的冷漠,我之所以爱上中餐,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它体现了和意餐一样的亲情。看过《教父》吧?在美国,除了华人,白人里就属我们最讲家庭观念的。”中国逢年过节会一家人团聚起来吃饺子,而在田霏宇的记忆里,每逢重要节日,一家之主的奶奶也会做一种叫做Ravioli的面食。“就是类似贝壳形状的大饺子,面皮里塞满奶酪等各种东西,蘸涂西红柿酱,然后一大家人吃,非常可口。”

      每年能回家的日子很少,田霏宇只得另觅他法一解思乡之痛,“可惜的是,有全世界的美食,但我就是没发现特棒的意餐,可能自己越熟悉的东西就越难满意吧。”于是他退而求其次用一顿早餐或brunch来一解乡愁,“我觉得有一种美食的是只能体现在早餐里的。因为时间越晚,人就越容易接受其他的东西。”而且早餐也最容易做到满意,“培根、鸡蛋和土豆足矣,虽然简单,却能轻易拼合出家乡的味道。”而很让田霏宇欣慰的是,“我们不用再‘享受’祖母厨房又不健康又不正的‘美式早餐’了。”坐在布鲁宫或新元素的阳台上边吃边看看身边的朋友或大街上的行人,他说他有“直把京城做”的感觉。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