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袁平峰 禾虫,样子虽然“”,却是一种味道鲜美的食材,可蒸可炖,可煎可炸,或焦香可口,或清甜香滑,另可用作中药,有消肿益气之功效,是广东人爱吃的美食,更是珠海斗门本地人的宝贝。
广东珠江三地区历来盛产禾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次可捕捞数百斤禾虫,但近年来因水生质量变差、养殖农药污染、人工大量挖捕等,禾虫生态遭到,其自然种群资源衰退。
据不完全统计,珠海斗门、中山神湾等地已有人工围塘粗养,至2009年大部分禾虫滩亩产仅20-50斤/年,2015年后,许多禾虫滩涂产量亩产小于1斤,好的禾虫滩涂亩产也仅为10斤左右。
珠海斗门和中山等地也都有吃禾虫的传统,但珠海河网分布的地方有很多半开发的禾虫滩涂,靠传统的自然纳苗已经基本上没有什么产量。
禾虫年产量不断萎缩,而在福建至广西沿线,特别是广东珠三角地区,很多地方有吃禾虫的传统习俗,但现有禾虫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刚刚,从珠海斗门生态农业园传来好消息,禾虫技术攻关实现重大突破,斗门区河口渔业研究所开展的禾虫精养试点,去年平均亩产已收获55斤,而后续更有望提高至,年平均亩产禾虫150-200斤,这意味着大面积禾虫养殖的条件基本具备。
斗门区河口渔业研究所位于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是由斗门区人民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地共建”的地方性科研机构,主管单位是珠海市斗门生态农业园管理委员会。
河口所以河口渔业为特色,通过重点攻关河口区具有代表性的水产品种的关键技术,推动河口渔业产业的发展。河口所经过多年攻关,打破禾虫产业发展产业化过程中人工种苗和养殖技术的双重瓶颈。通过禾虫人工繁育和生态养殖技术研究,克服禾虫人工孵化、疣足幼虫的成活率控制、育苗、养殖等关键技术,为禾虫的人工养殖提供充足的优质苗种,并大幅提高禾虫滩涂养殖单产,建立完善的禾虫养殖技术体系。
2016年至2017年度,珠海市斗门区河口渔业研究所在珠海市斗门镇南门村村民李社平的禾虫池塘开展禾虫精养试点,仅2017年秋季就收获禾虫2200斤,平均亩产禾虫55斤,而2017年斗门镇南门村附近的禾虫滩涂亩产不足10斤,斗门莲洲镇、白蕉镇等地禾虫滩涂亩产不足1斤。河口渔业研究所在南门村的禾虫精养试点池塘后续有望提高至年平均亩产禾虫150-200斤。
珠海市斗门区河口渔业研究所已经形成完整的禾虫繁育和养殖技术体系,可以有效提高现有禾虫滩涂,特别是低产禾虫滩涂的产量。
禾虫由于现阶段产量较低,还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在塘边收完后当天上午即全部销售至餐桌,而一旦实现大面积禾虫养殖后,随着禾虫养殖产量的提高,鲜活禾虫的价格势必走低。因此,园区谋划如何开发禾虫,在食用、医疗保健、水产养殖等多方面用途。
创新想法也得到了珠海市副市长刘嘉文力挺,他对河口渔业研究所的禾虫技术攻关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在珠海斗门区莲洲镇打造禾虫养殖示范,申报禾虫之乡,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禾虫消费产业。
禾虫技术攻关突破,未来发展前景可期,在珠海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园区不仅给当地村民找到了一条致富,更为产业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禾虫,学名疣吻沙蚕(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us),在系统分类上属于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走目、沙蚕科、疣吻沙蚕属。
由于禾虫生活周期的一段时间生活于水稻田里,人们认为此虫以禾苗为食物,故名。禾虫又被称为水中的“冬虫夏草”,在珠江三角洲一向被视作盘中佳肴,具有补脾胃、益气血、利水消肿的药用功效。
珠江三角洲属于带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年均温21~23℃,而且地理良好,适宜禾虫生活,具有开展禾虫规模化滩涂养殖的资源条件。